一座桥,看似没有特别之处,但是它把古人、今人的心思都说透了。
(集士港镇供图)
(资料图片)
小桥流水,镜花水月,这是我印象中的宁波。在众多的桥中,不论是知名度还是长度,海曙区董家村的十三洞桥都属麟角凤毛。十三洞桥建于清嘉庆年间,建造者叫董澜,十三背后藏有一则少为人知的故事。
董家村中的河上原架有一条木桥,一发洪水便被冲没,董澜母亲最大的心愿是在此建起一座永固的石桥。考中进士后,董澜利用自己的威望,发动族人募捐建桥,并带头捐出了一笔巨资。见此情形,族人纷纷献出爱心,一座长53米、十三个孔洞的桥很快就建好了。十三洞桥建成了略带弧度的石梁桥,与气宇轩昂的多孔石拱桥相比,它显得谦逊平和。在经济发达的水乡,这种桥梁适合马车、牛车和独轮车经过,这或许是建桥的初衷。
(集士港镇供图)
十二组桥墩,十三个孔洞,这是十三洞桥名的来由。十三,在今天看来是一个令人嫌弃的数字,甚至觉得很不吉利。当年的董澜为什么要选择“十三”呢?
我们先把目光投向浙中缙云县,这里有一座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)的贤母桥,长度达200余米,但是它也只有十二座桥墩、十三个孔洞。也就是说,不管是50米还是200米,它们一致选择十三个孔洞,这纯属巧合吗?
再来说说十三这个数字,今天的人们对十三存在一些误区,事实上,在古代中国,十三蕴含着尊贵、正义、圆满等含义,代表着兴旺发达和昌盛繁荣。特别在佛教界,十三可以说是代表数字之一,佛教传入中国的宗派为十三宗,佛经有十三章,少林寺有十三棍等等。佛教建筑常有十三层,如开封铁塔、杭州六和塔等均为十三层。
(集士港镇供图)
在古代中国,如果说建塔是佛家的精神行为,那么修桥是佛家的现实作为。一座连通两岸的桥梁,恰恰体现了“普渡众生”的意义,所以古人常以修桥铺路作为自己行善积德、求得福报的途径。缙云好溪非常宽阔,风高浪急,怒涛吞噬渡船的悲剧经常发生。笃信佛教的缙云人吕蔡氏发下宏愿,要子孙在好溪上架设一座坚固的石拱桥,造福两岸往来百姓。吕氏一门齐心协力,于1819年建成了这座空前雄伟的贤母桥。在贤母桥开工之前的数年,十三洞桥已经率先竣工,董母是有福之人,她目睹了桥的建成,而吕蔡氏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,没有亲眼见到儿孙们的孝行。
因而,两座十三洞桥既是一座方便乡民出行的爱心之桥,更是敬献母亲的孝心之桥。浙江东北部、浙江中部,还可以找出更多的十三洞大桥,它们叙说着同一样的行孝行义的故事。
(集士港镇供图)
其实,古人建桥频频出现十三孔洞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——十二,十二代表着天干地支中的地支。十大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,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干支纪元法。所以,十二这个数字同样在建筑物中频频出现,比如江南一带大屋中所藏的天井,围廊外柱基本上是十二根,这与十二座桥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;而且,十二个月正好是一年,十二座桥墩矗立在河中,寓意着一年四季平平安安。桥下的水流不舍昼夜,逝者如斯夫,寓意着一年之间诸事顺利。
桥梁与其他建筑不一样,它有孔洞或者拱跨,两座桥墩就有三个孔洞,以此类推,十二座桥墩就有十三个孔洞。古人所追求的十二与十三同时出现在桥上,而桥又暗含了成全之意,可谓是一举三得。我想,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地上有众多的十三孔桥的原因之一。
(集士港镇供图)
当年,董澜牵头建好十三洞桥之后,为给母亲和乡民提供便利,他又捐出俸禄,在桥头兴建了普济庵,即今天的普济寺前身。在科举荆棘路上钻出来的董澜,深知读书不易,人才培养殊为艰难,致仕之后,董澜倡建湖山书院,开学授徒,躬身执教宗族子弟,读书的种子播撒在了乡梓大地上。穿过十三洞桥,在桥的西侧,立着一杆石质灯座,石上刻有“燃灯佑董”四个字。虽然是新做,但与旧物显得相当默契。不知道,夜阑之时,灯光会射出多远?董家村有不少移居海外的村民,相信他们不管走到多远,桥永在脚下,那一缕灯火永在心头,照亮着他们前行的路。
一座桥,无精美的雕刻,也无名人挥毫,也非超级长桥,看似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,但是它把古人、今人的心思都说透了,这就是它的过人之处。(鲁晓敏)
关键词: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X 关闭